close

昨晚听了麦田捕手,听着听着,还没听到最后就睡着了。麦田捕手真的是很助睡眠的一本书。

今天早上听了《追风筝的人》。实体书看过,电影也看过。但是听书解说,是第一次。觉得那个讲解书的人,真的很厉害看书。看到我没有看到的事。

《追风筝的人》的实体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?是阿富汗的宗教极端夹杂着罪的黑暗吧?还有就是故事主角的思想与性格的扭曲。是缺失爱和肯定,造成了主角的自私和对于别人的痛楚无视的懦弱个性吗?

又或者说,当一个男人,要找很多外在行为或条件来证明自己是男人时,那是一种自己对于自己身份的质疑与迷失吧。当一个英雄怀疑着需要具备什么外在条件才叫做英雄。这说明这只是行为上的一种需要被认同,而不是内心具备了这样的条件,被发现也好,没人发现也罢。因为英雄不需要用力证明自己是英雄。是英雄就会活出英雄的性格和行为。这些身份认同的迷失只是在不同年代换了一点点背景和故事,但是那些问题的核心,依旧是一样的。

故事的结尾,爆出了主角的父亲的形象的破碎。也反射了主角继承了父亲行为的怯弱。在我看来是个有点破碎和可悲的故事。但是说书人说。主角突破了父亲那种害怕面对自己内心黑暗的怯弱,终于从自私的寻求爱和认同,变成有了父亲一般的爱的大人,把哈桑的儿子,救出了阿富汗。

我觉得说书人说出了我看不到的盲点。也许我也是一个不容易接受和原谅的人,我也会放大人的罪和过错。

在这种时候听追风筝的人,也许是提醒我,很多事情也是从破碎里得到成长和新的完整。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看自己的脆弱和罪。也许我讨厌的事,也早已影响我的生活,有意无意的成为了另一种的防卫和伪善的行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粗线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